首页 >其他 > 正文
“爹不疼,妈不爱”,医生多点执业为什么如此艰难?
来源:曾思远 手机认证  (医生)  时间:20年07月24日  转载

  随着多点执业的广泛推行,仿佛为每一个医生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新的职业高峰;很多人都在讨论体制不再是限制医生的天花板了,然而现实中真的是如此吗?今天我们用真实的案例聊一聊走出体制的医生艰难的现状。


  医师多点执业的有五大目标:


  一是要均衡各地医疗资源,缓解“看病难”;


  二是要提高医生收入,让医生收入更具有技术性,更阳光;


  三是提升基层医疗的医生技能水平,方便居民就医;


  四是让公立医院改善管理机制,医生流动起来后,可以制定更好的措施留住人才;


  五是医生得到解放,以职业者的身份工作,并不仅仅是国家干部,调动绝大部分医生的就业的积极性。


  那么多点执业的现状发展与当初的目标一致吗?现实情况是多点执业常年保持“多而不点”。由于医院医生本身工作就占据了大部分精力。出去了还会让院长不高兴,多点执业的地方也不欢迎“空降兵”,这样的让人才资源流动起来“多点执业”成了“爹不疼,妈不爱”。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


  首先,民营医院在招聘多点执业人才的的时候,大部分都要求在体制内达到6年左右工作年限,而且是全职雇员,并不考虑兼职雇员。这样的标准有助于医院管理,医疗效果的监管。但是回归到公立医院,只要医疗资源没有实现完全流动,政策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没有哪家医院愿意将多年培育的人才外借。很多基层医生也反映,除非院长不用审批,否则谁都不敢随便到其他地方多点执业。


  其次是由医生执业的积极性决定。虽然现在医疗环境好了很多,政策也鼓励医师出来干,但是真正走出来的,取决于医师本身。医生出于自身的考虑,要衡量体制内安稳的机制与体制外竞争的激烈带给自己的影响;从长远保障角度来讲,流动起来会提升自己职业风险。同时,目前社会办医状态还不成熟,许多民营医院的发展模式也让医生处于观望状态。毕竟,医生更换发展平台是想得到的是技术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重体现。然而,我国目前消费型医疗胜过技术型医疗,真正体现医生技术价值的医疗形态十分有限,医生的选择非常少。


  最后,医生在执业地工作的时候,也会因为团队配合度低,大型手术长期跟进等等原因,牵扯了医生的精力,降低了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其实执业的医院也会因为医生手术或者诊疗之后带来的一些问题和风险,最后的承担者主要是医疗机构。所以医疗机构对医生也有所保留,这样更减弱了医生的积极性。


  然而,从患者角度来讲,患者还是“认庙不认和尚”,比如某某公立医院的大主任每天在自己医院都有排着长队的患者,一旦换个民营诊所坐诊,患者就不来了。因为在患者的心目中,依然只认公立医院的牌子,哪怕是再有技术的专家,都不会来看病。


  然而,医生们想流动的“心“却从来没有停止,有数据显示每10名医生中,有2名想立刻跳槽。尽管多点执业现状难,只要动了”流动“的念头,医生多点执业,乃至离开体制也是早晚的事。唯一不同的是以开拓者的身份早早进入医生流动市场,还是以跟随者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定位。


  来源:燕园医管

本文由(曾思远)转载自: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tXpEjmxyvwuaOTnpU8OSVw


点赞

收藏文章

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