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营销 > 正文
离开平台患者不认!医生打造个人品牌如何做?(三)
来源:于斐 智囊团成员    时间:21年12月03日  原创

  据了解,年过八旬的钟南山,已经多了另一个身份——董事长。


  2018年5月15日,由他领衔的广东省南山医学发展基金会、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学研公司、广州医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广州医科大学钟南山团队产学研工作汇报交流会。


  会上,他以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产学研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亮相。


  钟南山当董事长,更多体现了其权威个人品牌扛起了产学研转化的大旗。


  在一个被变化加速的时代,竞争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差异化,同质化只会扼杀创新和追求的本能。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个人品牌”的CEO,因此用心建立自己的气场,在配置专业资源和人脉要素上使力,才会让整个人生增值。


  找准定位,认清方向


  众所周知,患者是医疗服务市场的“终极投票者”,决定了医生创造的价值、品牌资产能否得现。


  医生品牌资产归根结底是由品牌形象所驱动的,品牌形象是构建品牌资产的基石。


  以患者为导向构建医生品牌资产,一般分四步走:第一,建立医生品牌认知;第二,赋予医生品牌内涵;第三,建立医生品牌回应;第四,建立医生品牌关系。


  这四个步骤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存在层递关系,后一步取决于前一步的成功实施。


  医院所有营销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其本质就是培养客户的消费信仰,增加品牌粘性。


  在实际品牌运营中,每位医生都要有自己的标签。


  换句话说,你到底想要什么?


  是获得业内同行对你重视,还是获得老百姓对你认可还是其他,必须要有清晰的定位,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作为患者,他很希望听到业内很多专家对这个病的判断,如果在这个时候,一位业内没什么知名度的小大夫给他做诊断,患者肯定不太愿意听他的。


  那么,一位医生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呢?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医疗服务价值的创造日益走向社会化和公众参与,医生与患者间的关系趋向平等、互动和相互影响,互动的目的就是要黏住患者。


  只有抓住了患者的兴趣点,才能引起关注、引发共鸣和参与,才能黏住患者。只有黏住了患者,才能在患者的参与和互动中传播经营理念、引导市场。


  所以,互动和参与只是黏住患者的手段,目的是要传播理念,影响市场和患者。


  为此,要把着眼点聚焦在患者身上,关键是如何避免医院进入市场后消费者的“FUD”心理(fear 害怕,不可靠,doubt怀疑)。


  在诊疗中,不能把病人当机器,因为你不会跟机器进行交流,不会主动体验“它”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反馈、反映。


  医院首先应把病人当成一个人来治疗,把病和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提供服务。以往,与“以人为本”理念相呼应的是以医生、医疗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现在医改进入深水区,分级诊疗迫在眉睫,从国家层面讲,开始着重发力布局全科大夫、基层大夫等等。


  他们将会成为医疗体系中的一线战士,往往会是第一批接触病人的医生,作为专科医生相应就要在这些人群中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因为分级诊疗的出现肯定会伴着转诊等情况的出现,为了能顺利实现转诊,专科医生也要和全科或基层医生紧密关联。


  伴随技术创新与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社交APP、论坛平台等新媒体不断崛起,医院品牌体验有了更多参与渠道、连接渠道;同时,技术创新与运用,让连接一切成为可能,线上线下打通,多场景联动的实现,使得品牌体验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快速、联动、即时完成体验与口碑传递,从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高效促成消费。


  由此可见,在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向消费者提供更加实惠的服务,已成为同行业市场竞争的新焦点;注重研究患者的服务需求,及时地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成为医生在风起云涌的行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调查发现,患者最大的三个需求点是:尊重、医务人员有效的沟通、开朗欢快的医生。


  随着医疗改革的一步步进行,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个体诊所,如何抓住时机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并以此为发展契机,对诊所的未来进行重新规划定位,树立良好的医院口碑,及时向社会公众推广诊所的服务精神、发展理念和品牌意识,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



点赞

收藏文章

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