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 > 正文
新加坡公立医疗系统运行,对国内“保险+服务”启示
来源:码万祺 智囊团成员  (研究员)  时间:22年09月30日  原创

  在新加坡,影响医生工资的是他们年限和经验,而不是绩效。


  分析:这对医疗供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很高要求,压力进一步传至医疗业务服务的运营管理。这要求医生的工作量较为饱和、具体,也要求鼓励医生形成较为积极的工作投入。这其实蛮适合保险业办医院的场景,采取“高峡出平湖”的薪酬激励与相关考核。“保险+服务”在此可能逐步演化为:按疗效(及客户体验)、类保险式的服务,这当然是保险所熟悉的模式。也是医疗服务进化的下一步。


  针对过度医疗消费这一问题,新加坡的卫生部会在其网站上公布各种病需要的花费(分为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两个部分),且政府会通过调整自费比例来控制过度医疗行为。


  分析:这很像商保权益计划,所不同的是,新加坡政府在用户面前比一般商保更加强势。在满足用户服务可及的前提下,引导用户就医行为、用户选择,这是需求侧改革的路数,非常高级。尤为重要的是:“量”“价”“报销水平”这三者之间,尽量不动“价”,从“报销水平”调控“量”,就会比较适应“保险+服务”运营的需要。保险向哪里转移费用?这是个需要深刻体会的命题。


  新加坡的分级诊疗很完善,一般人们都是通过社区医院进行初步诊断,才进行转诊去公立医院或私立医院。新加坡所有公立医院都由政府直接控制,不存在股份改制的情况。


  分析:分级诊疗、就医秩序,使任何难解的调控矛盾,难度陡然变小。以上一条提到的“量”“价”“报销水平”三者之间的调整,其实主要针对Primary以后的医疗服务,因为有过一道过滤,对象数量已大大下降。成熟的深化医改道路,必然走向具体问题分环节、分层次,它的输入和输出都更为收敛。从而将告别过去传统上的“用猛药”“大开大合”“洪荒之力”,这也是“保险+服务”经营所需。



点赞

收藏文章

关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