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 > 正文
DRG/DIP付费下的思维方式碰撞
来源:元辰 智囊团成员  (医院主任)  时间:24年04月11日  转载

  DRG/DIP付费本质上就是通过挖掘临床诊疗的共性特征聚类形成分组方案,然后再利用均值原理针对每个聚类合集制定支付标准,最后制定各种支付政策弥补分组方案与均值原理的“不足”进行费用支付的管理体系。在DRG/DIP付费初期,似乎大多数的临床一线人员都有“抱怨、抵触”的心态。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临床一线人员有这样的心态的呢?在一番思索以后,似乎要将其归结于这样“共性聚类”与“均值付费”与惯性思维和传统理念的碰撞。


  一、惯性思维


  按项目付费就是针对不同的个体特征进行独立的支付。那么,此时转换至DRG/DIP付费的“共性聚类”与“均值付费”付费以后,本质上就是一种颠覆式的改变;但是,一部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仍存在按项目付费下的“随意”诊疗与过度诊疗的现象;于是,便出现了DRG/DIP付费下的“亏损”情况。在如此思维颠覆与现实“亏损”之下,便出现了抱怨与抵触。


  二、传统思维


  DRG/DIP付费的“共性聚类”与“均值付费”原理,与我们传统思维中的“求稳”、“到位”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碰撞。因为,在“共性聚类”与“均值付费”的原理,是需要针对群体的每一个个体的进行降本控费,而传统的“求稳”又视乎让我们只能看到每个个体是否“到位”。


  1、求稳


  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为保证其圆满完成,总会准备几套不同的方案;或者是为保证产品的优质性,我们会过高标准的完成某些内容。其实,这样的“求稳”在临床上,就容易产生过度诊疗的现象。


  例如:有的临床医生只要患者进行手术做切口就会使用抗生素,其实这在本质上就是为“求稳”而使用抗生素。


  2、到位


  我国大多数地区在喝酒的时候,都会讲究一个“到位”,实际上的更多时候的“到位”不是刚刚好,而是过量。其实,这样的“到位”在临床上,就容易产生过度诊疗的现象。


  例如:在治疗创伤患者时,有时会同时应用多种疗效相近的活血化瘀中成药。


  三、结语


  在DRG/DIP付费下,抱怨与抵触显得“毫无意义”,只会让自己感到手足无措与四处受限;只要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慢慢掌握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核心,提高专业能力、规范诊疗行为、规范填报数据、科学精细管理就能在DRG/DIP付费下体现自我的医疗价值!


  作者及来源:郑经说双D


本文由(元辰)转载自: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sqNYzJ1Kd_dTJfCvpIX0tQ


点赞

收藏文章

关注作者